毛泽东病逝多年,贺氏导弹专家对儿女说:你们把姓氏改回“毛”吧
文|简史说
编辑|简史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有一位导弹专家,他拥有“001”号高级职称证书,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导弹。
这位导弹专家叫贺麓成,在周围的人眼里,他非常神秘。
他从来没说过自己的身世,填写履历的时候,父母那一栏,他不写父母的姓名,永远只填“亡故”。毛主席逝世后,李敏还特地叫他前来守灵。
直到1983年民政部颁发烈士证书,贺麓成的身份才在单位和朋友中传开。
他的真实身世是什么?又为何在毛主席逝世多年后,让自己的儿女改姓“毛”呢?
毛、贺两家很有缘,毛泽东娶了贺子珍后,三弟毛泽覃与贺子珍的妹妹贺怡经组织批准,于1931年正式结为夫妻。
1935年,毛泽覃奉命率部南下,转战湘赣边界,考虑到贺怡已有身孕,组织派她带着父母北上,到赣州从事地下党工作。
毛泽覃亲自把妻子、岳父岳母送至白鹅洲码头。夫妻二人强忍心中不舍,为了革命,就此分别。
同年2月1日,贺怡生下了她和丈夫的第三个孩子。贺怡给孩子取名为毛岸成,“岸”是辈分,“成”代表着她对革命事业成功的殷切期望,至于“毛”,当然是丈夫毛泽覃的姓了。
想到丈夫,贺怡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他现在在哪?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呢?此时她还不知道,白鹅洲码头那次,竟是他们夫妻的最后一面。
4月26日,毛泽覃和游击队员寄宿的村子被国民党包围,为掩护队员撤退,毛泽覃跑到村子的一处高地,敌人发现了他的踪迹,齐齐抬枪扫射。
瞬间,密密麻麻的子弹如骤雨般向他笼罩而来,右腿中弹,他咬牙反击,左腿也被击中,他跪在地上,继续向涌来的敌人还击。
毛泽覃
敌人被毛泽覃的气势震慑,不敢靠近,只站在远处开枪。无情的子弹冲上天空、刺入土地,也穿透了他的胸膛……
队员们安全撤离,年近30岁毛泽覃却把生命留在了这里,再不能与久违的爱人重逢,也没能看自己初生的孩子一眼。
五月,一位陈毅派来的同志找到正在开会的贺怡:“有件事我必须亲自向你汇报。”
感受到对方低沉的情绪,贺怡有些慌乱:“泽覃出事了?”对方不忍心说出口,只能带着同情点了点头。
贺怡默然无语,泪如泉涌。
毛泽覃
丈夫不幸牺牲,但动荡的时局容不得她过多伤心,贺怡怀着悲痛,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她从事的是地下工作,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敌人的追捕,处境危险。为了不让儿子跟着自己受苦,贺怡不得不把他寄养在了亲友贺调元家里。
贺调元家境殷实,把孩子寄养在他家,不用担心吃穿;贺调元家在花汀村,这里位置偏僻,不用害怕敌人搜查。
除此之外,谨慎的贺怡还给儿子改了名字——贺麓成,“麓”指湖南岳麓山,代表了她对故乡的思念。
贺麓成(左)
就这样,贺麓成留在了贺调元家。在这的14年,贺麓成过的衣食无忧,贺调元把他当做亲孙子,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贺麓成不负期待,自小懂事,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对于自己的身世,贺麓成从来没有过怀疑,只知道自己无父无母,但爷爷奶奶对自己极好。不过他毕竟是个孩子,看着同学朋友都有双亲,偶尔也会羡慕。
贺麓成曾经问过爷爷:“我父母是什么人?”听出孙子言语中的期待,贺调元欲言又止,无奈地摇着头走开了。爷爷的反应,让贺麓成感觉很奇怪。
随着年龄的增长,贺麓成还发现了另一件奇怪的事,爷爷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一封信,这些信来自全国各地,信的内容都是询问家里的情况,偶尔还会有一些日常用品随信寄来。
这些信是谁寄来的呢?贺麓成很好奇。1949年8月,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1949年8月的一天,贺怡来到花汀村,再一次扣响贺调元家的大门。14年前,她眼含热泪把儿子留在了这里,14年后,她双眼含笑来接回阔别已久的儿子。
见到贺怡,贺麓成有些害怕,躲在爷爷身后,好奇地上下打量的这位“陌生”的“阿姨”。
贺怡
贺调元把他从身后拽出来,推到贺怡面前,并解释道:“你不是想知道父母是谁吗?她就是你妈,以前收到的信也都是你妈寄来的。”
听了爷爷的话,贺麓成先是惊讶,再是开心,最后声泪俱下,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妈”。
听到儿子的呼唤,贺怡热泪盈眶,这声“妈妈”,她等了14年。这些年里,她不是没有机会来看望儿子,但是她不敢冒险,她担心敌人会跟踪自己,这样的代价她承受不起。
19贺麓成(后排左三)
当年,把儿子安顿好以后,贺怡常年辗转于南昌、广州等地,进行地下工作,敌人穷凶极恶,对她围追堵截。
1940年6月,贺怡在韶关工作,特务得到风声前来追捕,情况紧急,她不愿落入敌人的魔掌,只能吞下一枚金戒指以求自尽,结果没能如愿,胃部还被戒指拖累的严重下垂。
监狱里,贺怡饱受折磨,承受着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只字不提。
远在延安的周总理闻讯与国民党谈判,成功救出贺怡,并把她送到延安医院,接受胃部切除手术。
按照规定,做手术需要家属签字,可当时贺怡的亲人都不在延安,毛主席特地赶到医院,依流程签上了“毛泽东”三个字。
痊愈后,贺怡马上奔赴岗位,承担自己的使命。直到1949年8月,一切尘埃落定,她才暂时放下工作,来接回儿子。
贺怡对贺调元夫妇千恩万谢后,带着儿子返回吉安,14岁的贺麓成重新获得了母爱,这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任谁也想不到,这对母子仅仅团聚了3个月,命运就再次给予他们沉重一击。
母子重逢后的3个月里,贺怡欣喜之余,偶尔会有一些伤感。因为这些年,除了接回儿子,她心里还有另一桩心愿:找到毛毛。
毛毛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孩子,当年,为了长征,毛主席夫妇把毛毛托付给了毛泽覃,毛泽覃担心毛毛被敌人抓捕,又把他交给一位警卫员抚养。
后来毛泽覃牺牲,就再没有人知道毛毛身在何处。
贺怡认为,当初毛主席夫妇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丈夫,那么丈夫牺牲后,找回毛毛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这些年来,她一直托人打听毛毛的下落。
1949年11月,贺怡查知毛毛可能在赣南,于是带着贺麓成前去确认,苦寻无果,一行人失落而归。
归途中,一场横祸悄然降临,行至泰和县时,他们乘坐的汽车从桥上落下。车上共6位乘客,其中4人受伤。贺麓成左腿骨折,重伤昏迷。
7贺子珍(左)贺怡(右)
第二天,贺麓成喊着“妈妈”从昏迷中惊醒,只是,任凭他怎样呼喊,妈妈都回不来了:这场车祸造成2人死亡,贺怡是其中之一,中央一直以为贺麓成也在车祸中丧生。
1976年,毛主席病逝,李敏发现守灵名单上少了一个人——贺麓成。治丧委员会立即着手调查,经过多方查探,终于联系上了这个“去世”27年的人。
按照毛家兄弟与贺氏姐妹的关系,毛主席与贺麓成,既是叔侄,又是舅甥。因此贺麓成一收到消息,就立刻赶来见毛主席最后一面,这也是叔侄二人第一次见面,可惜毛主席已经与世长辞。
事实上,毛主席生前一直记挂着这个素未谋面的亲侄子。1956年,李敏结婚前与父亲商议宾客名单,毛主席说:“你的哥哥在北京,你应该邀请他嘛。”
李敏、孔令华
毛主席口中的“哥哥”,毫无疑问是指贺麓成。贺麓成当时已经在国防部五院任职,跟随钱学森进行导弹研究。
贺麓成所在的部门在当时属于绝密,很难与外界联络,李敏接连几日打电话,始终没能联系上他,无奈放弃了邀请哥哥参加婚礼的想法,贺麓成也因此错失了见毛主席的机会。
第五研究院旧址
贺麓成常年待在北京,凭借叔侄关系,想见毛主席必定不是什么难事,可他却从来没说过要见毛主席,更没想过从毛主席那里得到任何优待。贺麓成常说:
“父辈是父辈,我是我,我不沾父辈的光。”
他能有这样的想法,与姨妈贺子珍的教育分不开关系。
贺怡去世后,刚刚初三毕业的贺麓成成了真正的孤儿。在他茫然失措时,身在上海的贺子珍、贺敏学,主动承担起了抚养外甥的责任。
11贺敏学(二排左一)贺子珍(一排左三)
1950年初,贺麓成在贺调元夫妇的陪同下成火车来到伤害,站台上,他第一次见到了姨妈贺子珍。姨妈很热情,隔着很远就开始向他挥手致意。
从见面时起,贺子珍就不停地和他说话,关心他的过去、让他不必担心未来。贺麓成知道,姨妈这是担心他沉浸丧母之痛无法自拔,姨妈的关心让他幼小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贺子珍发现外甥走路有点异常,就把他带到了医院。医生看到检查结果大吃一惊:“左腿腿骨断成了3截,你没感觉到痛吗?”
贺麓成(右)
贺麓成知道不该对长辈有所隐瞒,于是开口道歉:“对不起姨妈,腿上虽然有疼,但我看外表没什么大碍,就没有跟您说。”
贺子珍看着外甥满是心疼:“成成,姨妈也是你的亲人,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跟我说,你好了,你妈妈和我才能安心。”
医生马上给他安排了手术,手术后住院的那段时间,贺麓成行动不便,贺子珍每天都陪着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年轻小伙子恢复能力强,再加上姨妈的悉心照料,贺麓成很快就痊愈了。
出院后,贺子珍送把他送到了教育水平一流的上海中学。当老师问他要上几年级时,贺麓成想到了自己曾经的跳级经历,“嚣张”地答道:“老师,我读高二。”
开学前,贺子珍告诫他:
“第一、不要背父辈的牌子,要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别人面前,不要讲自己是什么人的孩子。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舅舅贺敏学也要求道:“你必须要好好学习,我们国家正在建设,需要知识分子。”
姨妈的话成了贺麓成铭记一生的原则,舅舅的话为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带着两位长辈的教导,贺麓成开始了他的高中生涯。
这所高中的学生大多成绩优秀,一开始,他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觉得他狂妄,同学们嘲笑他是向下来的土包子。
只过了几个月,贺麓成的学习成绩就突飞猛进,所有学科的成绩都有了巨大进步,总分一跃进入班级前三,数学还考了满分。
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高中毕业后,贺麓成考进了交通大学电力系,因为国家正确这方面的人才,姨妈、舅舅高兴得合不拢嘴。
大学新生需要填信息登记表,贺麓成看着“父母”那一栏稍作沉默,决定不写父母的名字,只是端端正正地写下两个字——亡故。
贺麓成(右)
“姨妈说得对,我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贺麓成说。
正因如此,大学同学都知道贺麓成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世背景,也没听他提起过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期间,贺麓成每个月都会把学校发的22元烈属助学金省下一些,寄给曾经养过他的“爷爷”“奶奶”。贺子珍看在眼里欣慰的夸他“懂得感恩”“没有忘本”。
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1956年,大学毕业的贺麓成听从国家号召,加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钱学森麾下,致力于导弹研究。
1962年,我国第一种自主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2进行首次飞行试验,轰鸣声起,东风升空,研究人员的掌声随之响起,25岁的贺麓成也是其中之一,这是他成为导弹工程师的第2年。
仅仅过了69秒,工程师们的欢呼声在空中破碎,化作悲鸣,导弹在众人的目光中熄火、坠落,最终在不远处损毁。
设计部主任说:“这失败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孩子死了一样。”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如此。
痛定思痛,贺麓成很快从失败的悲伤中走出来,潜心攻克引发导弹坠毁的技术难关:弹道控制。
那段时间,贺麓成每天在堆积如山的资料里潜心研究,翻译了近百万的字资料,与同事一起提出了完全自主设计的导弹控制方案,经专家判定,该方案完全可行。
1964年,东风-2发射成功,贺麓成凭借这一方案成为了优秀的导弹专家。
东风-2
贺麓成功成名就,但他的身世仍不为外人所知,甚至连毛主席都不知道导弹研发成功有他侄子的功劳。
直到1983年,民政部门为毛泽覃颁发烈士证书,贺麓成作为毛泽覃儿子、毛主席侄子的身份才公之于众。
毛主席、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与母亲合影
多年以后,为了纪念父亲和大伯,贺麓成让一双子女把姓氏改回了“毛”。
贺麓成曾言:“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来临了。”
他的确是如此做的,没有沾毛家一点光,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了满门忠烈的毛家为数不多的学者。
与先辈们一脉相承的是,贺麓成一生也在为国家呕心沥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最新稳定辅助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4broad.com/4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