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的守护者——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
来源:新华丝路网
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出品,泸州老窖国窖1573全程支持的《讲述•中国故事》正式开播。第二集的讲述人是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
2016年9月,新华社推出了一档名为《国家相册》的栏目,以新华社的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为依托,向国人展示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流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为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影像资料
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到观众认可,浏览量超过21亿次。让观众感慨历史沉浮沧桑巨变的同时,也让众多普通观众记住了屏幕里的历史讲述人——陈小波。
图为陈小波讲述《国家相册》现场
讲述历史,传递中国精神
2008年2月陈小波参与《口述新华》,栏目通过留存影像,把即将逝去的珍贵记忆珍藏下来,留给后人。2010年3月,陈小波成为“新华典藏”项目执行主编。把新华社老一代摄影家的经典照片用国际收藏标准做出来,通过精心挑选,银盐手工放大,摄影者亲笔签名几道工序,最后交由中国照片档案馆永久性收藏。
图为《红色气质》系列微纪录片影像资料
陈小波一次一次走近历史的老照片,以新华社摄影编辑的身份,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用影像传递精神。
图为《国家典藏》系列微纪录片影像资料
独享清寂,做有意义的事
极度迷恋摄影和照片的陈小波,被业内杰出的摄影家们引为同道。谁曾想到她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时,连相机都没碰过。中文系毕业的她,甚至还曾纠结过,为什么会被分配到新华社的摄影部。就连最初的工作,都跟拍照毫不相关。
图为陈小波青年时期的照片
也就是在陈小波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新华社建立了中国照片档案馆。当时,还没有电子化,在资料室的架子前,翻阅上面的那些小红本,对刚参加工作的陈小波来讲是一个特别享受的过程,在每一个红本里头都可能发现一段离我们不远,但是我们差不多快忘掉的历史。
图为中国照片档案馆资料
正是在这些文献照片的浸染中,陈小波理解了摄影的意义,追寻到了历史的价值,更被新华社的前辈们所感动。国家历史照片,不但成为新华社的记忆,也成了陈小波的个人工作历程中最美的回忆。
正像陈小波说的那样,“只有新华社,才能让我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找一个角落,安全而镇定地工作,辨别是非。也只有新华社能给我这样的机遇:开一个小洞,挖一口深井,这口井穷尽我一生都打不完。”
图为陈小波在新华社场景
好的照片,写满时代痕迹
图为陈小波工作场景
能够参与《国家相册》这样的项目,对陈小波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与照片经年的接触,让她对光影留存的映象情有独钟,更醉心于隐藏在其背后的一段段历史,升华出一丝丝情怀。
每段制作国家相册的经历,无异于一次尘封记忆的开启,是在历史潮流中追寻价值,回顾初心的最好体验。陈小波作为这种国家记忆的讲述者,让接触到这些故事的人,在历史中真正认识中国精神。
坚守使命,不靠一己之力
图为《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影像资料
《国家相册》第100期讲到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历史。它的最初是两个皮包——抗战时期的两个皮包,被原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沙飞保存下来。皮包里头装了1万多张老底片。新华社的第一任摄影部主任石少华和沙飞是战友,他知道保护底片的重要性,就这样把底片留存了下来。
“历史影像的守护者”并不靠一己之力,是新华社,是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的拍摄与守护。
做历史的见证,更做历史的守护。做文化的传承,更做文化的传播。“新华社把最宝贵的文化传给我,我的每一步路都有前辈的影子。他们是我在这漫长历史里的光,他们让我在更亮的光里看世界。”陈小波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正不遗余力地贯彻自己事业的始终。新华社的首位领衔编辑已经成为了一位将大众与历史勾连在一起的讲述人。(罗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最新稳定辅助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4broad.com/4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