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每次航天发射现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随着指挥员“5、4、3、2、1,点火!”一声令下,工作人员按下点火按钮,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这个国庆假期,“航天点火人”董大秀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假期的第一天起,她身着工作服坐在电脑前,为将要发射神舟十五号、交付神舟十六号的任务做各项准备工作。
回忆三十年前第一次“点火”
她依然心情激动
今年58岁的董大秀是航天科技四院41所长征二号F火箭逃逸固体发动机安全点火副总设计师。
在她参加工作的第三年,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获批,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浩大工程拉开序幕。
从此,董大秀开始承担逃逸主发动机的点火工作,被称作“航天点火人”,一干就是三十年。
△董大秀
回想起1992年承担的人生中第一个型号逃逸主发动机的点火设计工作,董大秀依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载人航天要求高可靠、高安全,任务也比较急。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我分析了国内外的情况,后来觉得应该采取相对比较成熟的篓式点火装置。当时我打破了常规设计,选了新的设计参数。”
对于董大秀的设计方案,部分专家表示赞同,另一部分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大家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定下了董大秀的方案。
虽然对自己的设计信心十足,但毕竟是第一次设计火箭发动机的大型篓式点火装置,董大秀忐忑不安了很久。“直到1995年4月19日,第四发产品参加发动机的试车,试车点火取得圆满成功。我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觉得确实是没有问题。”
这项任务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祖国的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
由于逃逸系统承担着在火箭发生故障时逃逸救生,在飞行正常时完成抛塔为火箭后续飞行创造条件的双重使命,无论火箭发射成功与否,它都必须成功,不能失败。虽然火箭在每次交付之前都要进行多次检查,但只有当火箭升空、逃逸塔成功分离后,“点火人”董大秀和同事们才能真正地松口气。
“火箭从转场开始,我们就一直跟着,一直看着它往发射架走,1.5公里大概要走一个多小时。大家心情都特别激动,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它发射成功。”董大秀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三十年里,董大秀经历了十多次发射任务,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前赴后继叩问苍穹。
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也让她解决了点火专业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为航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董大秀说,无论何时何地,祖国的需要就是对“航天人”神圣的召唤,这份使命感让自己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够甘之如饴。她相信,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的航天定会再攀高峰。
▌本文转自:中国之声人物专栏《你的样子》
监制丨章成霞
记者丨刘涛陕西台记者邹毅王曦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最新稳定辅助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4broad.com/1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