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很宋朝
如果可以穿越回一个朝代,不少人会选择宋朝,一个《清明上河图》里描摹的繁盛朝代,一个“三苏”文学大家诞生的辉煌时期,理想与现实并重,大俗与大雅兼具,足以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想象。
而近日,在优酷播放的一部历史传奇剧《鹤唳华亭》,就以宋作为历史参照,讲述了储君萧定权为保社稷安宁孤身犯险的故事。
剧中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不仅是环环相扣、反转过瘾的剧情,更有展现出来的大气简约、含蓄规制的宋朝文化之美。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感受古人生活之美。中国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总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而在这部《鹤唳华亭》中,点茶之美、书法之美、建筑之美、雅乐之美,也成为展现宋朝文化的生动注脚。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被称作是宋代文人的“生活四艺”。其中,宋代创制的点茶法,是我国古代饮茶史上一项极为高级复杂的茶艺。“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中,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多次出现的点茶场面让观众印象深刻。
“剧组为我们请来了专业的老师,很高兴能通过这部戏让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观众更多地了解茶文化。”男主角萧定权的扮演者罗晋十分认同这种文化传递的价值。
剧中的演出场景,则让剧组颇费心思。以往的古装戏,清朝居多、雍正很忙,而要以宋朝为背景拍古装剧,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开始。
为了搭建拍摄场地,导演告诉记者,早在开拍前大半年他就开始跟美术指导进行沟通,根据现有图片和实物资料去追溯当时的建筑风格,并且在十个棚内搭建了剧中几乎全部场景。
而对演员来讲,演这部戏也并非易事。开拍前,主演每天进组的功课就是读台词和学习宋朝礼仪。“我真觉得我应该带一本字典去拍戏。”拗口的台词,让罗晋一开始觉得有些痛苦,但逐渐适应语言逻辑和语言节奏之后,他反而很习惯这种表达方式。
有关宋朝的文化礼仪,还体现在剧中的很多细节上。比如根据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演变出的“金错刀”,既展现出了宋朝书法之美,也成为主人公萧定权小怯大勇的人格的艺术化体现。
由雅乐传习所发起,复原了十几段雅乐和俗乐,用来配合剧中冠礼、太子监国和皇后册封、家宴等不同的古代场景。
还有剧中人物的官服头饰、作揖行礼,也都进行了大量考据,基本还原了历史真实。
在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日趋丰富的今天,观看古装剧,似乎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穿越。
演员的一举一动,建筑的一砖一瓦,文字的一撇一捺,都得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和观众犀利的眼光,因而一部充满诚意的古装剧,必得对历史真实有足够的尊重。
其实,不仅是生活美学,这部剧对人物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的表现,也很“宋朝”。
宋朝,是儒家复兴、文人士族兴起的时代。历史学家余英时在其著作《士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了中国“士”的传统。
这一社会角色最先由孔子提出——“士志于道”,至宋代范仲淹所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成为传统中国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剧中主人公萧定权,作为储君,坚定地以家国天下的君子之责要求自己,最终成全自己。“他特别干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我理想。”演员罗晋这样理解自己的角色。
而深刻影响萧定权这一思想的,正是他的老师、崇尚儒家的卢世瑜。从一段二人的对话中,即可看到“士”的精神。
科考之前,太子表示对名将之子顾逢恩参加科考不能理解,卢世瑜立马教导他,“靠祖荫的叫爵禄,靠自己的才叫功名”。
而当太子说,应考者还年轻,这次不参加也无所谓,反正三年之后还能再考。老师却说他不懂,“眼看这天,雨雪就要来了,他们读了十几年的书,最后能得到的,就是在这小小的号房里面,还漏着风,待上这么几天。”
寥寥几句台词,就勾勒了士大夫“取士不问身家”的道德境界和人文精神。
研究宋代的历史学者邓小南就曾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相对公平,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相对来说也相对淡化,也使得一批当时被称为“寒俊”的人物能够崛起,构成了新兴的士人群体。
比如范仲淹,据说年轻的时候在山寺里读书,带去的米不够煮米饭,只够煮粥,这粥凝结以后要切成几块分几顿吃。欧阳修,家里没钱买纸笔,他母亲教他写字是拿着芦苇秆在沙地上画的。而根据《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当年一共录取了进士601人,其中平民出身的有417人,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
古人的守礼、勤奋、执着,让演员罗晋也感同身受,剧里面的他,每天要遵循对父皇“昏定晨醒”的礼俗,“当太子真的不容易,现代人都很难做到对自己有这样强的约束力,但的确对自己有约束的人才能对别人提要求”。
挖掘古代精神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正是一部古装剧的价值所在。剧中呈现的仁爱正义、恭敬孝顺、克己复礼、忠君爱国,这些中华文明的道德精髓,在剧情的发展中,也能够让当代观众感同身受,在对历史的关照中,体味传统的魅力,指引当下的生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最新稳定辅助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4broad.com/1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