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风景画」观察人类历史与当下,Matthew Day Jackson 于再创作中探求综合媒介的潜力
THESTUFFTHATREFINESYOU
以人文与历史为引,放眼科技与未来,美国当代艺术家MatthewDayJackson于上海乔空间举办个展《新风景画》
对科技、时空与社会的思考贯穿着新锐艺术家MatthewDayJackson的艺术生涯。现居纽约的他正于上海乔空间举办个人画展(2018年11月7日至2019年1月21日),以“新风景:当代美国新绘画”(NewLandscape:ContemporaryAmericanPainting/NewDrawing)为题,汇集近五年之久的创作,用媒介多元的绘画形式传达自然之美,并流露对科技与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刻思考。
Jackson生长于南加波莫纳(Pomona)乡村中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祖父是摄影爱好者,母亲常用巧手做出许多新奇的玩意儿。家庭影响使Jackson自幼便对世界充满好奇。看似业余的环境成为他的启蒙,而艺术对于童年的他来说,与其说是大师们载入史册的杰作,不如说是对生活信手拈来的表达与热爱。他边笑边说,“直到二十多岁进入美术院校学习前,我完全没有对所谓‘正规艺术’的概念”。对周遭世界的关注与对非传统创意形式的迷恋已渗透他的创作生涯:用他的话说,“我就是喜欢关注乡野,关注那些看似已经过时的东西。
MatthewDayJackson《Challenger》(2016),丝网、太空毯、亚麻布,217.9×142.2cm,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MatthewDayJackson《August6,1945》(2017),焦木、铅、不锈钢,191.8×154.3×7.6cm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这种对乡野与泥土的亲近赋予了Jackson创作形式的自由。此次乔空间的展览便突显他创作材料的多元:从丝印到烧焦的木头,丽光版(合成树脂材料)至铁锈,Jackson跨越多媒介的创作能力,拼贴出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来自故乡的情怀和家人对手边材料的巧用,为他的作品深深打上“野路子”的烙印。然而,即便他的艺术形式看似不羁,却并不哗众取宠。这种扎根于广袤大地的艺术性情,情不自禁地深入他的创作叙说。
MatthewDayJackson《LIFE,June3,1957(rust)》(2013),丝网、考顿钢板、焦木、铁锈,88.9×68.6×3.8cm,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MatthewDayJackson《LIFE,December12,1969(rust)》(2013),丝网、考顿钢板、焦木、铁锈,88.9×68.6×3.8cm,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不仅如此,Jackson此次展览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美国乃至世界近半世纪以来关键历史事件展开的回顾与再创作。1969年,阿波罗12号飞船登月成功,美国著名杂志《生活》的封面上,一位宇航员身披“铠甲”,在孤茫的月球表面行走。这个历史时刻被Jackson以铁锈等媒介再次描绘。原封面黑白分明的色调,被颇具象征意义的猩红色取代:强烈的色调几乎令月球散发着某种强大的母性特质,对比之下,浑身洁白的宇航员踟蹰而行,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孩在母体内行走。正如Jackson所说,“我其实一直着迷于宇宙、太空、月球之类的主题”。而当他以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为灵感进行创作,艺术家思考的也正是关乎人类命运的宏大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
MatthewDayJackson《LIFE,October15,1971(rust)》(2013),丝网、考顿钢板、焦木、铁锈,88.9×68.6×3.8cm,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固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影像似乎已成为人们最轻易获取获得的材料之一。它并不局限于绘图或负片,更包含文字符号等表意系统,其根深蒂固的可复制性对艺术传统的“原创性”提出了深远的挑战。重组或质疑影像,似乎是从AndyWarhol至徐冰等现当代艺术家所分享的创作动机之一。与众不同的是,Jackson对历史影像的回顾并非是对某种结论的否定或是对某种宏大叙述的抵触。反而,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再次叙述历史的意义。侃侃而谈的他着迷于未来和科技的魅力,词汇富有感染力,“在互联网公开图片和影像的进程中,人们曾经欢呼雀跃,赞叹网络让信息资源民主化、大众化。但仔细想想,谁是信息资源的真正拥有者,谁能够藉由这些资源讲述历史和人类的故事,或许却并非我们想象那般公平”。这些对图像与真实、叙述与权力的讨论触碰着人文领域的永恒话题,也让他借由二维平面所创作的绘画引领观众进入带有厚度的时空。
MatthewDayJackson《Babel》(2013),丝网、焦木、纱线、盘绳、木胶、铅、普列克斯有机玻璃、不锈钢画框,309.2×416.6×11.4cm,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MatthewDayJackson《MercedRiver,YosemiteValley》(2017),焦木、丙烯颜料、环氧树脂、铅、不锈钢画框,156.5×218.1×7.6cm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抛开对历史杂志封面进行的再创作,一系列以黑、灰单色为主调的综合媒介绘画更为Jackson的作品赋予了一种穿透时光的丰富质感。如他于2017年创作的《美熹德河,优胜美地谷》(MercedRiver,YosemiteValley),灵感来自位于加州的同名国家公园。凝重的黑色与轻薄的灰调为作品赋予版画的特征,通过焦木等独特材料凸显自然风景的层次,呈现出公园的原始古朴。茫茫夜空,莽莽深林,黑色调的无处不在隐喻着大自然的尊严与其静默慎怀的情愫,更与艺术家2018年的花瓶系列新作形成反差。后者巧妙地引用了艺术史中荷兰静物写生画派对自然的摹写与思考,这个系列或许也构成了此次展览中色调最为艳丽的数件作品,体现了Jackson创作风格的多元和题材的演变。
MatthewDayJackson《LittleBouquetinaClayJar》(2018),福米加塑料贴面、丝网、焦木、丙烯颜料、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布、不锈钢画框,195.8×153.6x5cm,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MatthewDayJackson《FlowersinaMarbledVase》(2018),福米加塑料贴面、丝网、丙烯颜料、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布、铅、不锈钢画框,由GenevieveHanson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本人及Hauser&Wirth提供
不论是登月的历史,还是国家公园的地理风貌,Jackson始终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时间与空间。他展览题目中引用的“风景画”是西方艺术史中的重要题材,也召唤起过往艺术家对周遭环境的表达和对时代中精神情感的传递。在此背景下,Jackson作品中看似静止的风景也反射着他对人类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观察。“我们对风景的认知是深受文化影响的”,他坦白道,但随即语调轻扬,话中夹杂着丝丝期待,像少年般兴奋,“所以我很期待看到中国观众对我艺术作品的反馈”。或许正因如此,伴随着清醒的思考与对未知的希冀,Jackson的创作之路镌刻着来之不易的自在精神:他似乎弯下腰却仰起脸,扎根于大地,也无惧踏上穿梭于时空的创意之路。
展名:马修戴杰克逊「新风景画」
展期:2018年11月7日至2019年1月21日
地址:乔空间,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5号
张彦硕撰文
徐安琪统筹
saltypink排版
纸的一生
AttaiChen开拓当代艺术和实用设计的边界
非凡的际遇
只有更少,才会更好,随DieterRams探索设计真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最新稳定辅助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4broad.com/1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