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闻吉他手谢玉岗为专辑排序
15年过去了,这几个身居大连的“酒神经”,成功地让“没有人声”、“螺丝刀演奏吉他”的音乐成为中国独立音乐中的主流音乐。除去高质量的现场和票房号召力外,他们至今还保持着稳定的阵容和勤奋高产,这太可怕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9年前第一次看惘闻现场时的情形。武汉新vox酒吧正式开业的第二个周末,刚刚装修完的空间令声场糊成了一片,远远听起来,他们像在演奏盯鞋音乐。台下的几个小伙子(包括我)正在嘲笑吉他手油腻打结的头发时,突然几个清澈的高音音符,从一片混沌中冒了出来,紧接着所有人淹没在切割机般的音墙轰炸中。这是惘闻在演奏他们的“Breakthecars”。就这样,后来很多人对这支乐队有了情结,即便他们95%的歌没有唱,但像“Breakthecars”一样,他们能让这些歌变得耳熟能详。
回顾惘闻过去的8张录音室专辑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NOISEY邀请乐队吉他手谢玉岗(就是那个头发油腻的)采访时,他正在喝酒。于是我们请这位酒狂,在大半夜里给这些唱片排了个序。
谢玉岗:初出茅庐的青苹果乐园。
NOISEY:哈哈哈,这一张毫无悬念的垫底……你们录这张专辑的时候都特别年轻吧?那会你唱着“play,playashit,shit,shitgame”,有点乡土,但是它们很淳朴。
对,是2002年冬天在石家庄sorock的录音棚里录的,大部分歌曲来自2001年我们自己做的那张小样《晦涩的阴阳之路》,那个时候吉他手耿鑫还是一个大学2年级的学生。
听得出来,那会儿你酷爱阴冷和弦和湿润的合唱音色,频繁使用沮丧的意象。
印象中整个录音过程都挺冷,住在sorock的宿舍,也没有暖气,自然写照吧。
“垂死的岁末”歌词里的那位“科长”现在在干什么?那种状态,你现在还会遇到吗?
那位科长现在好像已经是船厂的副总经理了,我上班的时候他对我一直不错,请假去巡演什么的都很通融。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身边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如今你会否定和排斥这张专辑的形态和理念吗?(比如“光”里面的那段“欢乐颂”)
其实惘闻始终是一个在不断学习的乐队,到现在也是,回看每个阶段,都觉得当时有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和太多素质、意识和技术的不足。而每个阶段乐队所表达的理念和想法肯定是不同的,一个是时间和生活的影响,还有就是想不断探索些没有去过的音乐之领地。所以谈不上否定和排斥过去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不断的把经验和积累消化成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这张唱片是怎样为你们之后的创作埋下伏笔的?
录《二十八天失眠日记》的时候其实有些尴尬,我们实在不想只是把小样里的歌再重录一遍,而更想多录些我们已经开始在创作的器乐曲,但因为准备时间太匆忙了,所以好多歌的编配都欠妥当。录完回到大连后我们才真正开始踏实下来弄些之前没弄利索的歌。
我喜欢里面的“潮”和“小憩”,但这张留下了很多遗憾。
07年你们一口气发了两张专辑。当时这个boxset卖200块,从定价来说,当时这张专辑对你们来说很重要?为什么排名不高?
这个是03-06年期间写的一些最终没被收进正式专辑的歌,当时我们的经纪人老赵想了一个主意做一个限量的盒子,因为设计和制作成本所以最终定价挺高的。03年夏天我们在大连录了一些歌,但是最后硬盘竟然烧掉了,所有的分轨文件都丢失了,我们只剩下两首最早缩混出来的歌,当时这个事对我们打击都挺大,后来所有录的这些歌我们都没再排练过,也再也不想演了,于是就连同几个后来录的歌一起封进了这个盒子。
这个主意很棒。如果当时没有发生硬盘事件,《0306》排名会靠前点吗?
如果硬盘没有烧毁,我想那时的很多歌会被放进这个盒子,那将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而现在我仅仅记得那些丢失掉的歌曲名字了:“托尔斯泰”,“毒”,“二十八天后”、“星海公园”。
第一首“潮”18分钟,我感觉整张你们更像是在尝试架构出一种形式感?
那个时候我们在尝试着构建一个大的轮廓,想让一首歌有很多很多情绪变化在里面,恨不得想把十八般武艺和招数通通都装进去。摸索学习,那个时期还写了很多歌,后来就都忘了。
你们一直在进步,但这张专辑在你心中的地位的确让我有点意外。
惘闻开始变的冷静下来的一张唱片,封面可以更好看一些,不是吗?
哈哈,和你最喜欢的家伙合作是件很酷的事。但有另一个意外:难道GodspeedYou!BlackEmperor的吉他手差点搞砸这张唱片?
我最喜欢的GYBE的吉他手Efrim来混音我当然很兴奋,而且这张唱片中也有我特别喜欢的两首歌,但是从完整的专辑来讲,它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多缺失和不完整的东西。
《L&R》像是一个分水岭,因为这张整体气质很悲怆,除开第一首,甚至显得有些沉重。这些色彩在惘闻之前的作品里面没那么明显。
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的,《L&R》开始感觉音乐的色调黯淡了很多,可能和大家那时候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关系吧。
听起来有点“我过得不太好”的感觉,哈哈…很多人喜欢不同阶段的惘闻,你觉得它影响到你们之后的创作方向和听众了吗?
当然,我前面说过了,惘闻一直就是在不断学习,我们就是不断地打小怪兽,打完这关打下一关,没有尽头…也没有大boss…
想法很直接的一张,我喜欢它的简洁感。EH效果器情结大爆发,这张唱片我的所有效果器都是EH这个牌子,录完之后,我把它们统统换掉了,到现在一块也不剩了。
我记得那会你还在船厂工作。这张专辑是怎么酿造出来的?
在《Re:Re:Re:》之后不久,张岩峰暂时被乐队开除了,于是乐队回到了四人时代,我们舍弃掉了一些五人时期的作品,尝试了一下加入第三把吉他,但是不太合适,于是维持四人阵容做了这张唱片。
《7ObjectsinAnotherInfiniteSpace》为你们奠定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和开局,干的很漂亮。它很准确的体现了惘闻标识性的音色和气质。你现在还会这样认为吗?
《7ObjectsinAnotherInfiniteSpace》对我来说是一张简练结实的唱片,或许因为四个人的原因,所以比较直接和干净。我们在自己的排练室,找了一位擅长录金属乐的录音师在2007年完成了这张唱片。
我喜欢这张专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不那么老练,但是整体感很好。同时,它散发着中国味道,“甜井”、“缘”这样的歌真的很美!我甚至觉得你们现在写不出来这样的歌了。
谢谢!是因为开除了张岩峰之后大家获得的愉悦感造成的吗?(笑)
应该是惘闻最抒情的一张了。我最喜欢“TotheMars”这首歌最后尾带唱的部分。
除此之外,像“花满都VS川味子”这样的作品,你们玩得很开,我猜你们创作它们时,都已经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是一个很即兴、平等的状态?
是的,惘闻的歌曲都是这样即兴排出来的,在乐队里我们一直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位置,在这一点上我们充分发扬了民主。
毫无疑问,这是一张非常非常经典的专辑,很多乐迷认为它是你们最棒的一张,但它居然没有出现在你的Top3里?
可能我感觉它有点太柔了。
它听起来像《7ObjectsinAnotherInfiniteSpace》的升级版,当然它更外向,更奔放,感觉那段时期你们心气特别足,很自信,一切都很美好。
很简单,被开除的张岩峰又回来了。所以一切都变了,你觉得更美好就好,我还能说什么呢,哈哈。
他回来为惘闻带来了什么东西?
他回来就是多了一个累赘呗,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又多了一个嘴巴来争吵。
“污水塘”和“RustInside”现在成为每场必演的金曲,你们会为此苦恼吗?现在再演奏这些歌,状态还在吗?
我们并不为此苦恼,我当然希望观众和我一样都喜欢我最新的作品,但是我一样理解大家对熟识度高歌曲的共鸣感,能让大家满足,我也会很开心。
从演奏上来说,你们有了很大进步。无论是你的螺丝刀,还是耿鑫的吉他riff,都表现的更加准确了,你觉得惘闻是不是在这个时期完全融合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并不觉得对方编的和演奏的东西有多好,但是我们都会给予各自的权利主张。
虽然录音和制作粗糙,但是我喜欢里面的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最喜欢“酒狂”这个作品,总让我想起竹林七贤。
有点意外,从成熟度上来说它的确不如后来的《0.7》,我想这张对你个人和乐队来说,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叫《Re:Re:Re:》是因为这张虽然粗糙的唱片经历了一波三折才做出来。而且它好像也是乐队投入精力最多的一张唱片了。尽管在创作了制作上这张唱片都很生涩,但它是我们尝试了很多想法的一次。
我喜欢这张专辑里的歌名,它们听起来很家常。这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时期吗?
是的,那个时候我们的排练室搬到了劳动公园山上的废弃楼房里,可以俯瞰大连市中心。鼓手和他的朋友们就住在这个废弃的楼里,虽然没有暖气和水,他们还是在那里生活了一年,我们有一次在楼下聚会喝酒到半夜然后裸奔,结果好几个跑得慢的都被带到派出所了。楼旁边的山上漫山都是野生的大麻,所以才有了“最后的麻山”这首歌。
在惘闻这几张唱片里意境感做的最好的一张,我最喜欢最后的四季歌——“Seasons”。
它呈现了一个更天马行空的惘闻。在最近的几张专辑里面,你们除了创作像“LonelyGod”、“RainWatcher”这些(对听众来说)接受度比较高的歌,也会为乐队自己留出1-2首的空间,用于尝试新的理念,是吗?
出唱片就是这样,唱片出来就是给大家听的,当出来后它就不属于你自己了,所以你总会有点心思去尝试一些其他的东西,它属于你的一亩三分地,如果它也被一些人接受和理解那当然更好。
我感觉这张专辑里惘闻最大的进步,是每首歌的尺度把握得都很好,它们听起来非常成熟。但好像从这张开始,惘闻建立了一个很工整的美学体系?包括磅礴的声场和沉郁的旋律。
对我来说,从这张开始,它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了。
怎么会想着这张发行黑胶?
那一年我已经开始买黑胶唱片了,所以我当然希望自己乐队的音乐也能有黑胶,我鄙视我乐队里那些自己乐队都发行黑胶唱片了但是自己家里都没有唱片机的人儿。
最自由发挥的一张,从歌曲创作方式到录音方式,这张都属于比较天马行空,肆意的那种风格。
惘闻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宏大了。现在的演出里甚至达到了七人编制。你们希望以后现场能保持这种状态?
除了学习和探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做的呢,惘闻无非就是在能存在的时间里多去探寻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领地,增加人手也是为了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多人存在产生的矛盾性。
新专辑录音现场,正在录制小号的惘闻成员黄凯,拍摄:Muto
峥子的bass也终于跳出来了,还蛮凶的。
我觉得他是典型的第二次青春期来临,到现在还没结束呢。
它是一张很艺术化的专辑,从各方面来看都是这样。里面哪首歌最能代表这个阶段的惘闻?
“WelcometoUtopia”。
这是惘闻第一次找来制作人制作唱片,拍摄:Muto
到今天,你对器乐摇滚这种形式会感到厌倦吗?
到今天,我已不再厌倦任何音乐形式,我的耳朵是开放的,我聆听接纳不同类型的音乐,据己吸收所需,表达我所想表达的。每个喜欢音乐的人不都应该是这样吗?
我猜今年夏天你们会更加疯狂,虽然年年都很疯狂。
是的。对于下张即将发行的唱片,我现在已经很兴奋了,这是惘闻第一次找制作人来制作唱片,所以和以往的唱片有很多的不同,我非常喜欢。现在两位比利时制作人正在做后期,惘闻已经开始为5月下旬新专辑的巡演做准备了,这次会是我们在国内做的最多场次的巡演,也会多去一些之前从未去过的城市,为那里的听众演出。
好的,谢谢你老谢!
顶部图片拍摄:UC大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最新稳定辅助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4broad.com/15185.html